三分靠天气 七分靠打拼 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塑造本土版的蔬菜示范基地

三分靠天气 七分靠打拼 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塑造本土版的蔬菜示范基地

发布日期:2009-10-28 浏览次数:4801

 

                
 
“不怕失败,只怕灰心,只要敢闯敢冒风险,我们也能建成本土版的蔬菜基地!”10月27日,在安徽农垦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蔬菜基地,回民分场场长斯廷勇向前来参观考察的杨树分场农工说出了回民农工“蔬菜经”。当天上午细雨蒙蒙,前来参观的20多位棉花生产骨干蹲在地头,对满眼的绿色蔬菜赞不绝口,热烈讨论着种棉与种菜的比较效益……
 三益回民分场位于长江岸边,地势较高,人口密集,回族农工以种植棉花和油菜为主,一年仅两季,收入刚够温饱,遇上农产品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往往减产歉收。三益回民有着一股子拼劲,敢于换思路找出路。2002年种植红辣椒,因经验不足,结果遭遇劣质种子,导致血本无归。回民农工不言败,2004年在民族宗教主管部门扶持下,又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加上水源缺乏,蔬菜大棚再次陷入尴尬境地,三益回民一度谈“菜”色变。
 2007年,安庆市政府实施菜篮子民生工程,推出“东菜西移”的新举措,即将原东郊蔬菜基地移至西郊皖河农场和海口镇,计划建立2万亩蔬菜基地,同时由市财政拿钱,对菜农进行适当补贴。利好政策激发了农场农工种菜热情,山东临沂蔬菜经营商也闻风而至,开发了600多亩标准化钢架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短短两年之内,农场蔬菜基地从无到有,发展成5000多亩的种植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益回民又萌生了搞蔬菜的冲动。为给回民农工鼓劲,回民分场班子成员带头示范,引进大葱、花菜、冬瓜、辣椒等品种示范种植。当时有不少人表示怀疑,给分场干部泼冷水,认为又踢了一次“菜球”,担心再次失败,可分场一班人下定决心大干一番,重点解决过去未能解决的三个难题:为减少成本,易于推广,分场走“露天”线路,从种露天蔬菜开始起步。为解决水源问题,分场从新建的自来水厂接通灌溉,同时从塘口找水源;为解决技术短腿问题,分场请山东老板做“田保姆”,对菜农全程跟踪服务。此外,分场四处奔走为农户跑市场、找销路,终于闯出了一片艳阳天。仅今年1-10月份,回民分场建成露天蔬菜基地1000余亩,蔬菜总产达4000多吨,产值240万元,平均亩效益3000元左右。
当天在三益回民分场第七生产队蔬菜地头,回民农工向参观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冬瓜纯收入有3000元,而一亩棉花的出收入则不到1000元。
“露天蔬菜成本低,操作起来方便,这样种菜我们学得快,我们更要学三益回民的拼劲!”前来参观的棉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王洪   安徽安庆皖河农场办公室
邮编246009      手机13966433122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