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农工:赶鸡下架上“操场”
发布日期:2010-05-17 浏览次数:4362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青年农工吴正银的养殖经
一般来说,养鸡场鸡舍里饲养出来的鸡增重快、肉多,但口感未必好。如果定时把鸡从舍里赶出来适当运动运动,增强其天然活动的野性,那么鸡肉的味道明显就不一样了。农垦皖河农场青年农工吴正银正是发现了这一细微差别,开辟了一个带有“操场”的养鸡场,他养的“三黄鸡”成为市民“餐桌新宠”而格外受到欢迎。
日前,笔者在一个远离生活区的偏僻场地探访吴正银的养鸡场,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栋鸡舍,周围是田野和沟渠,没有异味、没有污染。绿色的氛围、清新的空气和开阔的视野是这个养鸡场给我的初步印象。清一色的白公鸡时而在鸡舍里抢食饲料,时而在舍外空地上悠闲嬉戏,让人难以相信这个拥有1万只养殖规模的养鸡场环境能如此清爽,几乎闻不到一点异味。
坐在非常简陋的临时“办公室”里,吴正银向笔者侃起他的“养殖经”。原来一直从事棉花种植的吴正银夫妇很不安分,2008年,他们到当地一家养鸡场拜师学艺,师傅来自外地,在农场专门养三黄鸡。经过两、三个月的 “充电”,吴正银夫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养鸡这一行根据销售方式不同分为‘自由鸡’和‘订单鸡’两种”。吴正银说,“所谓‘自由鸡’就是自己养、自主销售,而‘订单鸡’是和销售方签合同,包销售。”
开始养鸡时,他和妻子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本地市场引进“草三黄鸡”苗(介于土鸡和三黄鸡之间的一种亚三黄鸡),租了一座闲置的大房子,当年养了1万多只,自己联系买家,赚了2万多元。但是在销售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麻烦:一是难以做到批量销售,费时费力;二是肉鸡质量缺乏统一标准,价格不均;三是存在滞销风险。
在与浙江老板的交往中,吴正银开始摸索“订单鸡”的养殖模式。2009年,他扩大规模养殖1.6万只“草三黄鸡”,其中一部分是“订单鸡”,另一部分还是“自由鸡”, “自由鸡”因为是粗放养殖,环境条件差,结果鸡群感染了爆发性呼吸道疾病,死了1000多只,亏损了2万多元。
于是,去年下半年他开始另谋养鸡出路。他看中了位于红旗分场远离生活区的一片开阔地,花了4.5万元把别人使用过的简陋大棚鸡舍盘下来,又投入10万多元对1000平方米鸡舍进行改造,引进自动化饮水机,同时改善鸡舍采光、通风设施,并在鸡舍外面的空地上开辟了几座封闭式操场。第一批7000只公鸡全部是优质白三黄,而且是和安庆市永强禽业大市场签订的三包合同订单,对鸡苗、饲料和肉鸡出售价格全部“锁定”,他和妻子只在基地养鸡,不出家门,从鸡苗、饲料引进到技术指导和销售等其他一系列环节全由合作方“搞定”。
吴正银说,跟从前比,虽然肉鸡利润少了一些,但养鸡风险有保障、质量更放心,特别是养鸡环境有了大的改善,操场让鸡群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甚至可以互相斗鸡,充分的运动让公鸡增添了活力和野性,从而使鸡肉肉质更佳、口感更好。
吴正银蛮有信心地说:“今年打算增加投资20万元,建设一个标准化育雏室,新增一栋1000平方米的标准鸡舍,计划存栏6万只,产值有望突破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