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体制战略性调整问题

农场体制战略性调整问题

发布日期:2002-12-11 浏览次数:4327

国有农场,是我国农垦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按照所在地域、隶属关系及管辖权限的划分,形成 的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组织。长期以来,各农场都是 独立的经济单位,尽管农场内一二三产业俱全,有 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但对市场和社会而言,农场 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生产、加工、销售都以农场为 一个利益主体,同时农场还负责所在地的社会行政 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采取市场的办 法,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的联结,有效资产的优 化重组,同类优势产业跨农场、跨部门、跨所有制 的联合,都冲破了原有农场的体制界限,要求农场 进行结构调整,改变原有“块块”管理的格局,传 统意义上农场的内涵已经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本 文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析农场体制格局成因和利 弊,对农场体制在新形势下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进行探索。+
一、农场传统体制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不能用现 在的标准去要求农场的传统体制,把农场传统体制 说得一无是处。当然更不能不对农场传统体制进行 改革,维护传统体制,障碍农场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正确评价农场体制、研究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如何发展,就必须对农场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进 行分析。+ 1.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与其出身相关。黑龙江垦区 的开发建设,开始主要是以集体复转官兵为主,很 多部队师、团、连、排、班建制没有改变,一些部 队连武器都没有上缴,从师长到战士集体转业,从 不同地方开到北大荒,一般一个团建一个农场,一 个农场负责开发管理一片相对独立的荒原,形成了 现在9个分局(部队师级)、104个农场(团级), 分布在黑龙江省11个市、56个县的布局。长期以 来,农场在生产经营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 一管理、统一核算,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经济单位, 一声令下马上执行,军事化管理的印迹非常明显。 在社会管理和职工生活方面,农场在一段时间内实 行军事共产主义,以农场为单位按供给制分配,或 以农场为单位考核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确定奖 罚指标。长期以来,农场都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 基本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农场之间生产资料的 调拨,也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 2.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受当时经济条件制约。北大 荒的开发建设非常艰苦,由于是在远离中心城市的 亘古荒原上开荒建场,当时又是“先治坡、后治 窝”的指导思想,农场有利润也少分配、少建设, 大部分上交国家,基本建设长期投资不足,农场处 于简单再生产阶段,目标就是扩大开荒面积和多生 产粮食。农场交通和通信条件非常落后,长期处在 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有的农场甚至整半年的与世隔 绝。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农场的生产经营只能是 自成体系,在自己的区域内调动资源、规划建设。 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农场自己的产业布局 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巩固了自成体系的传统体 制。
3.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取决于国家有关政策。从垦 区开发建设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垦区都是实行 收支两条线的政策,垦区农场生产的产品全部上交 国家,生产需要的资金,国家以农场为独立单位分 别进行投资,这样所形成的垦区与国家的“大锅 饭”关系,实质上是农场与国家的关系。1979年 后,国家对垦区实行了财务大包干政策,对农场的 社会性政策性开支以农场事业费形式给予补贴,大 包干以外生产需要的资金,以农场为单位自行到银 行贷款,各农场的发展建设和项目投资,均需按照 自己农场的规划去实施,强化了“块块”管理的程 度。
4.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 影响。黑龙江垦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远离城 镇依托的荒原上开发建设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发展。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滞后,更由于国家没在垦区建立完整的政府,垦区 职工子女要上学就办学校,家属要看病就办医院, 社会治安要维护就办公检法,生产生活资料需要运 输就自修公路,信息需要沟通就自架通信线路,形 成了企业办社会的特殊体制。垦区有大学2所,中 专 6所,中小学424所,有医院128个。有自修自养公 路 2万余公里,建设通信线路2.4万公里。建成140个 功 能较完善的农垦小城镇。农场社会事业的发展,除 国家的支持和少量的规费收缴提成补贴外,主要是 各农场自己从生产利润和分配资金中拿出的投入, 这样更加巩固了农场自成体系的格局。+ 5.农场传统体制利弊分析。农场传统体制的形成源 于计划经济,这种自成体系的体制,在垦区开创初 期、经济匮乏时代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中,曾经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农场“块块”管理的传统体制,调 动了各农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性,在极端 困难的情况下,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 还初步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的产业格局,解决了农 场和当地社会很多生产生活的需要。但是农场传统 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暴露出众多的弊端:一 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农场产业结构趋同,几乎每 个农场都有自己的米面加工厂、小浸油厂、小乳品 厂、小修造厂、小酒坊等,你干我也干,谁也形不 成大局面。二是对外形不成竞争优势。表面看垦区 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各农场都是独立的利益单位, 产品、品牌、市场、广告等都是各自为战,形不成 整体竞争能力。三是内部竞争严重影响效益。由于 产品雷同,成本接近,市场目标大体一致,所以内 部竞争难以避免,甚至在南方某地出现过垦区多家 农场同时卖大米,竞相压价出售,造成严重内耗从 而影响效益的情况。四是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 由于垦区农场分布在黑龙江全省11个市、56个县, 自然资源、交通条件、产业优势、人才分布、科技 程度等各不相同,各农场之间如果不能优势互补, 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垦区整体优势,自然、经济和社 会资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加入WTO后,这种各农 场 分而治之的体制将更加成为垦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 素。+
二、农场体制创新的探索必须适应市场机制的要 求 + 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各农场开始进行农场体制改革 的探索。开始曾经设计过把一个农场改造为一个有 限责任公司,但是一个农场内产业众多,且数量又 较小,改造为一个独立的公司意义不大,也很难把 一个农场单独建设成一个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适 应市场的要求,垦区开始逐渐出现了跨农场、跨分 局的经济联合和产业联合。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资源开始由市场配 置替代行政手段,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与基地建立了紧密的资产联结关系,农场有效资产 实行优化重组,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同 类优势产业开始实现跨农场、跨分局、跨垦区、跨 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农场体制的战略性调整, 符合市场经济和产权管理的有关要求,是农场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1.农场体制的战略性调整符合产权管理要求。黑龙 江垦区开发建设55年形成的近500亿元的资产均为 国 有资产,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黑龙江 省农垦总局负责管理,这些资产大都分布在各农场 和工商运建服企业及事业单位。1998年,国家计 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批准以黑 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为母公司,组建黑龙江 北大荒农垦集团,进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同 年农业部发文,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发国有 资产产权登记证,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持有的各 类资产,划拨给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由 总公司经营管理。集团母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可 超过自身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垦区农场的部分资 产改变原有的隶属关系,按产业化要求对其优势资 产实行重组,这是总公司对所管理的资产重新进行 部署,是对投资方向、投资对象的改变,是对农场 传统体制的战略性调整,符合产权管理的有关规 定。当然,资产重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 除必要的行政手段外,还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思想 政治工作手段等各种形式,处理好优势资产重组后 产生的各种矛盾,保证农场体制战略性调整的顺利 进行。+ 2.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场体制的调整。 农场传统体制的调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应 对入世和发挥自身优势出发,垦区确定乳、油、 米、面、种、药、麦芽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在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促进优 势产业重组的同时,也推进了农场传统体制的调 整。(1)完达山乳业公司突破农场传统体制,从农 场 走向分局、走向总局、走出垦区、走向全省。(2) 九 三油脂公司做大做强油脂产业,改变龙头企业和农 场的传统关系。(3)北大荒米业公司快速整合垦区 米 业,尽快将水稻农场全部建成自己的基地。从完达 山乳业集团公司、九三油脂集团公司、北大荒米业 集团公司实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实践中,可以 看出农场传统体制的调整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完 全可以操作成功的。+ 3.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要求农场传统体制必须调 整。上市融资是垦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举措。经过几年不懈的努 力,北大荒集团总公司控股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 公司终于在今年3月 29日成功上市。北大荒农业股 份有限公司集中了垦区16家农场中与种植业相关的 资产及负债,将非种植业资产剥离后留在原16家农 场,与农场实行了业务分开、人员分开、机构分 开、资产分开、财务分开。农业股份公司在16家农 场设立了分公司,负责种植业的生产、经营和管 理,开始按照规范的上市公司运作。农业股份有限 公司对出资人北大荒集团总公司负责,分公司与农 场不再有行政和经济关系。与种植业相关的资产重 组上市后,16家农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 化,保留的资产和管理的范围,是原农场种植业以 外的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社会行 政管理事业,从而也要求农场传统“块块”管理体 制必须进行彻底改变。+
三、农场体制创新与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模式
农场体制的战略性调整,需要具备相应的配套条 件。调整后的农场,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从 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这一改革,使农场适应世 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1.重新定义新形势下农场的内涵。新时期农场的名 字将继续保留,但其内涵将发生重大变化。大部分 农场将按产业分成若干龙头企业的若干分公司,少 部分农场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 体,个别农场有可能退出国有农业,由社会法人或 自然人经营。农场将不再作为行政单位存在,但社 会行政管理职能在较长时间内还要由农场行使。农 场对周边农村的示范作用、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作 用、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带动作用,维护边疆 稳定的作用将长期存在。+ 2.大部分农场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或第一车 间。垦区大部分农场将改造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 生产基地或第一车间,在一个农场内,可能有若干 龙头企业的若干分公司同时存在,包括上市公司的 分公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控股母公司。这些分公 司有的只是提供原料,有的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 间。在政府管理没有到位之前,由各单位共同组成 的农场党委负责协调各分公司及社会各单位的关 系。+ 3.少部分农场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公司。少部分区域 经济优势明显,产品的加工链条比较短,或远离农 场群,只能自成体系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的农场,可 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加工业,积极运作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条件具备时 真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些农场有的可能成为所 在地区区域经济的龙头,有的可能成为当地龙头企 业的基地。+ 4.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是农场体制调整的保障。对 农场传统体制进行调整,必须解决农场的社会行政 管理问题。目前垦区农场承担的社会行政管理职 能,近期内当地政府无力接收。按照黑龙江省委确 定的垦区体制实行“省级授权、部门派出、系统管 理、内部分开”原则,在农场成立社区管理委员 会,负责农场内部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农场各分 公司负责生产经营工作。社区和农场在职能、机 构、人员、资产、经费和财务上实行“六分开”。 社区管委会的资金来源由上级拨款、事业创收和农 场各分公司补贴三块组成,实行预算管理。各分公 司给社区管委会的补贴,在考核企业绩效时视同企 业利润。农场和社区共设一个党委和群团组织。形 成农场各分公司和社区管委会相互独立,相互支 撑,双轨运行的新型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保证农 场体制调整的真正到位,促进农场经济和社会同步 发展。+ 陈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Baidu
map